碎碎念。


20/04/19

做事方法论的东西

  1. 明白自己当前的位置(数字化、具体化、可视化地对自己建模)
  2. 了解自己与顶尖水平的差距(保持开阔的眼界)
  3. 找出核心问题(抓主要矛盾,八二法则)
  4. 向顶尖水平学习(争取机会和资源)
  5. 强大的执行力,问题遇到一个就解决一个的决心
  6. 既要扎实的理论知识,也要有深入一线业务的实践知识


19/11/23 近来想法

  • 用 4 年的时间在一个领域达到顶尖的水平
  • 做一些你能够做得到,但是只要再难一点点你就没法完成的事情


19/09/28 近来想法

  • In the end, we all die, and nothing really matters.
  • 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会很大程度影响他对世界的认知


19/08/08 一些鸡汤

  • 为自己负责,你是你人生的 CEO。从这个角度出发,你必须毫无怨言地面对遇到的困境,不推脱责任、埋怨他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经营自己的人生

  • 接受失败,不要在意面子,一旦在意面子你会非常保守地避开所有可能失败的境况,而这些境况是通向成功必经的道路。不要有任何面子上的负担,不要害怕失败,learn from it

  • 如何安排空闲时间决定了你未来是什么样子,如果在空闲时间像大多数人一样看电影、玩游戏、刷手机,那么你就会变得和大多数人一样,迈向平庸。一切都是很公平的,做到了别人没有做的事情,才能站在了那些人没办法达到的位置

  • 大部分困难的、给你带来压力的、能让你更进一步的事情,都需要你一个人去面对。

  • 一个事情的最后 10% 通常是最困难的。开始做一件事情非常简单,但圆满地完成一件事情非常困难。养成一个习惯,总是为最后时刻做好准备,不要烂尾

  • 持续学习、自我驱动,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18/07/04

把每天对你想念积攒起来
盼着下次见面
要用力地抱紧你
我会开心得眼角都弯了的

一生太短,短得只够去爱你一个人
异地恋会很累
但若那个人不是你
就算天天陪在身边也没有用

不要害怕 不要害怕
沧海桑田 我心永恒



爱与努力

想和你有一个家,一起经营生活,一起细水长流
想和你有个孩子,给他最好的一切,看着他慢慢长大
想带你去旅行,一起看看外面的世界,一起创造回忆
想听你说一整天的话,从生活琐事说到心灵深处
想一直静静地看着你,哪怕你总是害羞
想好好努力工作,为了向往的未来

上天是眷顾我的,经历了相互错过、兜兜转转之后,让我重新走到你的身边。
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相信这样的迂回让我们更加珍惜对方。

陈小姐,我永远不会再松手了。



我的,2017 年

看年初的日记,一种已经是很久以前的感觉。那时候还在大量学习、打基础,不过那会的学习的状态倒是挺好,也没有太多杂事,可以专心学自己喜欢的东西。6 月到 9 月这段时间干活效率是最高的,除了实习,业余还做了几个小项目,背后有找工作的压力在一直 push。10 月到 12 月这段时间杂书读的最多、笔记写得最多,因为工作确定下来了,有更多闲暇时间反省和思考。

这一年锻炼断断续续,不规律,实习期间几乎没有。生活作息也不好,大部分时候工作时间是中午到深夜。身体状态总的来说比较差,精神状态也因此受到影响。朋友说这是在挥霍父母给的身体底子,希望慢慢调整。

从日记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经常给自己立 flag,然后经常过几天就被自己打脸。但是长时间看下来,这些 flag 竟然或多或少都实现了一些。应该是即使显示的目标没有办法立刻实现,也会慢慢地转化为无意识的心理暗示,潜移默化往后的行为,一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感觉。

又是一个人的一年,大部分时候还是挺享受一个人的自由的,偶尔也会有比较 down 无处倾诉的时候,明年养只柴犬。今年并没有去什么地方,总是想着一个人去外面转一转,总有各种算不上理由的事挂着。今年有很多的第一次,做得都马马虎虎,很多事情道理都懂但还是做不好,所幸运气还可以。明年又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一年,which is very annoying,一步一步走吧。

As always,希望家人一直健康,希望自己尽量开心。



人生之终极

在当下这个节点,似乎很容易就可以做出规划,将财务自由作为下一个追求的目标。先苦干十年八载,达到财务自由,再规划自己的喜欢的生活。将财务自由作为人生的一个分节点,划分前后的生活。

不过想一想,这个节点之前之后的差别真的很大吗?物质和心态上的改变应该是不大的,让自己真正快乐的东西一直都是不变的,我想更应该给生活赋予意义。毕竟,没有意义的话,做任何事情,不是痛苦就是无聊。

所以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



吃顿好饭

摘抄自微博:

海洋生物学家 Sir Eric Denton 说过一句俏皮话:「如果你得到了一个好的实验结果,在试图重复它之前吃一顿好饭。这样你至少吃了一顿好饭」。

我觉得这个原则可以推广。如果你写的程序暂时通过了测试,如果你投资的股票涨了,如果你收到了同行的称许,如果你和恋人竟然好几天都没吵架,吃顿好饭,或者做点什么仪式性的事情庆祝一下。 所有的美好时光都转瞬即逝,早晚药丸。但你庆祝得越大张旗鼓,那一瞬间的快乐会被自己记住的越久。时过境迁以后,你还能让自己回味的,就只剩那一顿好饭了。



中等平庸

发现自己大多数事情上都是做到“一般般好”,不会多好但也坏不到哪里去,平庸的中等。从下游到中游再到上游,显然需要不同的努力程度,我想下游动力应该来源于不甘落后的心态,中游的动力则是争取获得上游位置的愉悦,上游的人…大概是维持傲视天下的快感吧。对我来说无法忍受垫底的耻辱带来的 push 是要远远大于处于上游的快感带来的动力的(准确地说应该是实在是不太适应因为垫底而受人瞩视的感觉)。

一个好处就是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能很快适应,迅速成为平庸的大多数,坏处就是也就是平庸的大多数了。

后来换了一个思路,既然没有办法在某个环境中做到极致,那就努力跳到更 high-level 的环境中继续做中庸,效果差不太多。这种思路有点逗,不过到目前为止 it works(至于 level up 的动力,大概是不想浪费这种无法忍受垫底带来的动力吧)。



同事们

身边有很多出色的同事,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很 nice 的值得学习的地方。

  • J 是一个很有情怀的人,价值取向很明确,他希望做一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对于不认同的事情不会去做。不像我等凡夫俗子,只想着做对自己最有利的事。这是让人觉得 special 的地方。技术视野广,学习能力超强,其实他真实学习时间并没有和其他人差太多,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思考的习惯让技术的积累更加有效率。
  • H 是一个典型的学霸,这里学霸没有丝毫的贬义。他将能多学习的良好习惯 transfer 到工作中,比如勤动手做笔记、学习的时候很踏实很细心等等,并且将这些做到了极致的程度。
  • L 是正统 ML 科班出身,拥有扎实的 ML 基础和丰富的工程经验。很多时候他从工程上思考问题的角度让我们这些没有什么工程经验的人收益良多。
  • W 是我的小 leader,从他身上学到的就是做一件事之前要对事进行一个思考和估计,为什么要做,要做到怎样。第二个是他有强大的心力去推进一件事,决定了要做的事情不会半途动摇。
  • F 是技术总监,和他有不少接触,人超 nice,经常和我们分享他的经历和心得。有很多都是我这个 level 的人看不到的东西。

共同的特质:喜欢思考。基于某个问题的深度思考以及寻找问题间本质联系的广度思考,以及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无题

一位同学的座右铭是:

大不了死掉,你又还没死。 

以前觉得很中二,现在觉得有点道理。  



在找什么

骑着摩托在老城里转悠。
开到了儿时住的老屋,现在大概住着外地来打工的人。我猜屋里应该更加破旧了,房间的格局还是记得清楚的。想进去看看,不过灯灭了。巷里的路小了许多,转角的五金店还在,楼下邻居的铁门又破旧了一些。

沿着上学的路走,两边的店铺都已经换得差不多了,轮廓还在。大台北不见了,不过沙县小吃还在,没有名字的快餐店还在,生意还是那么好。
初中学校因为道路扩建被削掉一大块,原本藏在里头的宿舍楼立在路边,有点突兀。那是当时一帮毛头小子晚上熄灯后窃窃讨论的女生宿舍。
探头望了望老教学楼,仿佛楼下还有人在打羽毛球。
图书馆没什么变化,不知道楼下的成绩公告栏还在不在。楼栋的陈旧和翻新的校门看上去有点违和。
正好是内宿生回学校的时间,父母送儿女到校门口,拎着大包小包,校服看着格外亲切。 
旁边的空地被开发成公园了,那是以前足球联赛场地,很多好玩的回忆,以及又想到某位。 \  门卫不让进去,已经装不了高中生了。

一路慢悠悠开着,空气不算好,但是很舒服。许多几近忘记的记忆慢慢浮现。一切变了很多,定睛多看看几眼,又什么都没变,既熟悉又陌生。
过去太抽象了,以至于只能依靠这些旧楼小路来连结,也是个念旧的人。

车子快没油了,再不回去就回不去了。



鸡汤一则

人一生的终极目的大概就是取悦自己了
差别只在内容和形式
然而影响悦的因素实在是太多
操蛋的是这些因素大多数时候是相互制约的

可惜没办法给每个因素赋予一个精确的权值,然后加权求和就行。
人终究是感性的,感性是估值产生扰动的根源。
大概能做的就是模糊地估值,估一个局部近似最优解出来。  

  • 宜:权衡,做一个选择,不再想其他,努力做到这个选择的最好,承担可能后果
  • 忌:瞎选、沉溺于「如果当初」、逃避



分析自我

时常分析自己的行为是件有趣的事情。一个人大部分行为都是由习惯和潜意识驱动的,只有极少数行为是由意识「自主控制」的。 显式地分析这些由潜意识驱动的行为,挖掘行为背后的动机能够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更有针对性地解决自身的问题。

比如说熬夜,有时候明明自己不想熬夜,可是最终还是大半夜才睡觉。不少人只是简单地归结为自己有晚睡强迫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对解决问题没有丝毫帮助。尝试分析一下熬夜这件事,是习惯性熬夜还是偶尔的熬夜?若是习惯性熬夜,是什么时候形成习惯的?成因是什么?是外界因素还是自身因素导致?若是自身因素,原因是什么?白天压力过大?还是白天过的太空虚?还是夜深人静适合思考?如果想不清楚,也可以分析熬夜时都在做什么,玩手机刷社交网络?为什么要在睡觉前玩手机?可能又是一个习惯。习惯的成因是什么?有什么措施可以改掉这个习惯?

针对自己的问题,针对每种可能的情况,其实都有对应解决措施,只要在分析过程中对自己坦诚,找到最根源的问题,然后想办法去解决就好了。虽然有时候即使经过分析知道根源,找到对应措施,也不一定会贯彻执行(这关乎执行力的问题,另说)。但至少经过自我对话,你对自己的行为以及背后的成因更了解了,我想这还是比一句「我就是忍不住要熬夜」把自己敷衍了要强一些的。

现在是凌晨 4 点。没错,我就是那种分析个透彻依然习惯性熬夜的人。



Jump out of the box

当陷入困境时,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外界的客观因素,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而且后者的影响是甚于前者的。这些东西会在我们思考如何走出困境的时候会自动(不自知的情况下)植入「隐含假设」,限制我们思考的角度和范围。

反思:自己思考问题时比较严重的一个「隐含假设」就是 fixed mindest,即习惯以一种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心智和能力。在面对一个不擅长的问题时,我的第一念头是逃避——「我似乎不擅长这方面,能不能不做?」,更倾向于只做自己擅长或者熟悉的事情,长久下来能力得不到拓展和进步,这是非常糟糕的。自己身上想赢怕输的那部分性格也许和 fixed mindest 有关系。与 fixed mindest 对应的,是 growth mindest,即开放型、成长型心智,growth mindest 认为智力和各方面能力都是可以通过不断努力增长的,是动态变化的。拥有开放型心智的人在面对问题时,第一念头是「我似乎不擅长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需要哪方面的能力?我能通过什么途径来提升这方面的能力?」。

努力培养开放型心智。



一个人

以前和家人住,在学校和同学住,过的都是群居生活。这小半年来,自己一人在外租房子,每天独来独往极少交际。才算是真正体会到了一个人的状态。一个人吃喝穿用,三五下就可以解决,自是方便;一个人随心所欲,无所拘束,也是自在。但比较糟糕的是,一个人时非常容易跌落谷底,高兴时无人分享,低落时只能一再重复淫浸在恶劣的状态中,难以摆脱。所以要培养一些能让自己 relax 的东西,更确切地说是找到一些除了工作之外可以让你寄托的东西。

所以想养只狗。(又怕自己没时间照料,实在是对不起狗 ( 活该单身



努力?

当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会投入时间和精力,但并不会感到累或者痛苦。可能外人看来你很努力,但对于自己,只不过是简单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已。所以也可以这么说,如果时常感到自己很努力很拼命的话,那么可能说明你并不喜欢做这件事。(大脑是很诚实的)

上面的话没有什么意义,大多数人生活中大多数时间都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人在这种情况下,大脑会自觉地转移注意力,以减少这些事情带来的不适感。解决的办法,一个是放弃不做(这条路可能行不通),一个是努力让自己喜欢上这件事(quiet difficult in most case),另一个只能是强迫自己投入进去,努力从烦人的事情中找到积极的反馈。(借助一些外在工具让自己 focus、完成阶段性工作后给自己一点奖赏)

所以说,如果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作为工作,那是极好的。



你这样的人

你永远没办法喜欢那些不喜欢你的人。
你的自尊心太脆弱了,容不下一丁点否定,
只允许自己在内心否定自己。

偶尔也会自作多情,
于是带着点欣喜,
小心翼翼地流露感情。

可是你的备备心太重了,
一旦察觉到一丁点不合适,
热情马上冷却,立即止损。

理智如你,
继续在内心否定自己。



比较重要的能力

  1. 基础学习能力(low-level 熟能生巧)
  2. 抽象能力(mid-level 看清事物本质)
  3. 知识迁移与应用的能力(high-level 融汇贯通)
  4. 表达能力(将思考表达出来)

这几种能力其实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基础学习能力作为最底层的能力,为其他能力的应用提供基础。只有对一个事物进行一定程度的基础学习后,才能对其进行抽象,看清事物(或知识)背后的本质。只有掌握抽象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应用。前面三种能力属于 Input,表达能力则是 Output,将自己学习思考的成果表达出来,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形式,表达能力是与外界进行交流,获取反馈,进而促进自身思考的关键能力。



比较重要的品质

  1. 不打扰、麻烦别人
  2. 对于关心、帮助你的人心怀感激(他们原本无需这样)
  3. 坦诚面对自己、接受自己,追随内心的方向



What I learned from my last relationship

  • 要有一个共同的规划(并为之努力
  • 双方要有自己的空间
  • 和对方深入地谈,包括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底线和原则等等(偶尔谈,但要谈得足够深
  • 每天联系(永远不要冷战((吵架不过夜
  • 发自内心去欣赏对方



good habits  

  • 每天睡觉之前拿纸笔将脑中的想法画出来,内容不限(学习上没解决的问题、没捋顺的关系、今天接触到的新东西、有趣的想法等等),形式不限(思维导图、流程图、关系图等),然后尝试对这些可能毫不相关的东西进行联想。锻炼自己的…脑洞 :)
  • 借助不同形式的工具帮助思考。列表(list)可以强迫你思考,穷举各种可能;表格(table)可以辅助展示多个维度下的排列组合;画图(graph)可以帮助你理清各部分关系,或掌握整体框架,推进思考。
  • 面对一个任务,不要一开始就钻得很深扣得很细,要有全局视野。首要工作是找出任务中最核心最关键那一部分(比如一篇 paper 的核心 idea,一个程序的核心逻辑等),然后集中精力完成那一部分(中途尽量避免受中断),保证以最高效的状态完成最重要的部分。关键工作完成后,其他就是辅助性工作了(小修小补)。
  • 不要连续休息超过两天。这样你找回工作状态的成本会大大提高。保持均匀发力的状态。
  • 不要从最简单的工作开始,从比较难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开始。Do the hardest thing earlist in the day, when you are fresh.
  • 要知道自己对某一个概念某一个问题是否完全掌握,可以假想自己向一个十岁小孩讲解,看自己是否能讲得让对方听懂。假想讲授的办法会强迫你追根结底,整理自己的思路(从哪讲起,应该怎么讲),加深你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此所谓深入浅出。所以我一直很欣赏能用浅显语言讲清楚复杂问题的人。也有些人喜欢将一个不那么复杂的问题讲的很高端很复杂,让旁人一头雾水,难免让人觉得有显摆嫌疑。(我是很看不起的
  • 趁着对一件事情有热情的时候,一股脑把万事开头最难的那一部分熬过去(后期的持之以恒也很重要)
  • 面对一个 task 时:1.核心问题是什么? 2.本质是什么? 3.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知识结构?(画图表示出来)



交谈要点

  1. 如果不知道就说自己不知道
  2. 简明扼要,不说废话,不一再重复自己的话
  3. 交谈时假设自己能学到一些新东西(学习的心态)
  4. Keep your mind open and prepare to be amazed



求知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层级:信息(浏览)、知识(学习)和技能(应用)。通过学习将外界信息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再通过实践做项目(广义),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技能。技能是学习的终点,在熟练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随心所欲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即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从信息到知识这个过程,自己虽不出色,但也还过得去。但是在知识转化成为技能这方面,自己相当差劲。这是个很致命的问题。不懂地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实质上是不懂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比如自己学编程,学习出发点只是想学某门编程语言,而不是想运用编程去解决某个问题。不懂得去发现寻找问题,使得学习过程没有问题作为引导,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而语言只是工具,没有使用工具去解决问题,学习工具毫无意义;没用将知识去运用,知识只是没有用的记忆,很快就会被大脑遗忘。(作为工具的编程语言对应于 low-level 的基础学习,是孰能生巧的;将信息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属于 mid-level 的抽象能力;将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属于 high-level 的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

解决问题对于内化知识很重要。实际上以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学习过程的主线,对提高学习效果是很有帮助的。带着问题学习,能引导自己寻找相关的知识和探索解决方案。没有问题作为引导时,学习往往知识随机零散地涉猎一些学习材料,最终得到的可能是一盘知识的散沙;在问题牵引下的学习则是将知识以一种有意义的构筑到一起。

启发:学习新知识 -> 反思+从头推导 -> (动手实现)-> 记录



判断与选择

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与判断一个选择是否正确完全是两码事,后者比前者容易得多。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对于大脑来说是一项比较复杂的任务,尤其是当影响选择的因素比较多时。需要权衡所有可能的选项,综合相关的信息,以及考虑每个选项可能产生的后果及影响(权衡、综合、预测)。如果不进行有意识的暗示,大脑会本能地回避这种复杂任务,任由几个选项在脑海中迂回盘旋,不作出选择。而当把选择推给别人时,我们的工作被大大简化了,只需要判断别人作出的某个选择是否正确(只需要考虑单个选项的利害后果)。

所以本质上我们是将牺牲了选择的权利(可能会带来损失),而回避这种涉及权衡、综合、预测的复杂任务。面临一些小选择(涉及的因素少、影响周期短)时这种取舍不会造成太大影响,而当需要作的选择是可能对人生、成长等长远利益会产生较大影响的选择时,不慎重周全地考虑并做出选择往往会让我们遭受极大的损失。一般来说,越是重要、影响越大的选择越复杂、越难作。所以人在面对这种更复杂的任务时,本能上往往更加倾向于判断而不是选择(恰恰与正确的做法相反)。

可以采用书写的方式进行显式思考以帮助自己做选择。具体是,把所有的选项采用列表形式列出来(穷举),对每个选项列出最主要的两个优点和缺点。整理所有的选项的优点和缺点,明确自己最喜欢的优点和最不能忍受的确定,反过来对选项进行匹配。整理优缺点的一个基本原则是长远收益优于短期收益。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学习上相比阅读,动手写能让人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很多人常常会有这种感觉:书上公式全部都看懂了,但是合上书自己尝试推导一次的时候就卡住了。因为读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一个判断的过程,只需要判断什么是对的、好的;而写需要大脑去调度所有相关知识,选择一个最优的写出来。后者对知识掌握的要求比前者高得多。

以上适用于理性问题。感性问题,follow your heart:)



都怪那啥

自利归因是根植于人性中的一个毛病,无时无刻在影响我们的思考。表现为我们总是倾向于把事情发生的原因归结为对自己有利的情况。即功劳自己占,责任别人担,自己永远是最不可能犯错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毛病呢?因为如果没有自利归因,相当于否认了自己之前所做的事。人是一种极其讨厌自我矛盾的物种。自我矛盾是痛苦的两个主要来源之一(另一个是现实与期望的落差)。强行认定自己没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痛苦。

自利归因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抱怨。一件事情做不好永远是别人的错、环境的错,都是因为那啥才做不好的。抱怨的人不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工作,思考自己做了些什么、还能做些什么,给自己找了一大堆唧唧歪歪的理由,只是表明自己没有能耐。

凡事多往自身归因 &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变量

在技术行业,新技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框架一个接一个推出。盲目地将精力投入到追赶这些新技术中会让迷失自我。正确的应对方法是——抓住不变量。大量新技术只是一层皮,看待新技术应该剥离其表皮,看到其本质,即背后的支撑技术,这个是更重要的东西。底层知识永远不过时,算法数据结构永远不过时,抽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永远不过时,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旺盛的求知欲永远不过时,大脑的思维永远不过时。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很现实,没有那么理想化。不可能维持在一个“我需要别人时别人就来帮忙,我不需要别人时别人就不要来烦我”的关系。想永远保持在一个君子之交的阶段,第一个方法是花时间挑朋友,当然这类朋友永远难找。否则就得花时间经营人际关系,用各种精妙的手段,控制在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当然代价是牺牲自由,累,还会让你感觉虚伪。

想要得到,就得付出。想要自由,不想被人际关系拖累,就得付出相应的代价——疏远人得罪人;想要热络关系,就得牺牲自由;想要志同道合聚散自如的朋友,要麽靠运气,要麽靠经营。后者还是得牺牲时间和自由。

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



好奇心

好奇心是需要从小养成的习惯(父母的引导十分重要),因为通常好奇心随着时间的流逝只减不增,而好奇心对于成长对于认知世界,改变世界太重要了,对于人类来说,好奇心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根本原因;对个人来说,好奇心是一个人上限的决定性因素。拥有好奇心意味着有探索世界的源动力,来自内心的力量,想去弄明白 how it works。

身边出色的人,大都有发掘新事物、探索事物本质的的动力,好奇心是这一切的基础。这样的人,即便他们现在还不是很出色,但是你能明显感觉到他们身上的潜力,你会明显感觉到,未来的某一天他们身上的这种特质会让他们走得更远。



又生日了

生活依然三点一线
缺乏锻炼,身体状态差
仍然容易自我怀疑,时常需要别人 push
但能够静下心看长难书了
正在努力做到对自己坦诚
做事前慢慢会考虑轻重缓急了,先做重要的、自己能控制的事情

这一年有过一些一生就这么一次的回忆,挺好。 这一年体验了小半年完全一个人的生活
周围又换了一批人,很多人好像已经不会再见了

每年大大小小各种节日最大的意义,是在平淡的日子中时不时跳出来提醒自己又一年过去了,让自己想想去年今日在干啥,这一年都干了啥,让人不至于太浑噩。

总结:该干啥干啥去。



我的,2016 年

现在是 2016 年 12 月 31 日晚上 11 点 10 分,实验室里还有几个人。刚刚把过去一年自己写的笔记看完,一种很遥远的感觉,我想大概是人多了些经历、想法有了些变化,才会有这种时间被拉长的错觉。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刚刚准备开始准备复试。没有找工作,初试一点底都没有,种种的不确定,回头看那就是在赌博。如果当时赌输了,现在大概是完全另一种生活了。准备复试的两个月内心是焦虑、彷徨的,比准备初试的时候要煎熬得多。在结局最终来临之前,我已经所有可能的结果,自己可能的反应在内心过了无数遍了,真正到最后知道被录取时,已经没有太多的情绪。只觉得终于熬过去了。生活太多时候你只能做好你能控制的,然后熬过去,是吧。

毕业答辩、毕业照、毕业旅行、毕业典礼,匆匆毕业季,每个人都忙着道别,忙着相拥,忙着说出那些四年都藏在心里的话。毕业季正是身份转变的模糊区,时常会有一种一只脚在学校,一只脚踏出社会的奇妙感觉。而毕业季,就像一个仪式,帮助我们去掉这种身份转变的模糊。当这仪式结束,一切尘埃落定时,我们也终于告别过去熟悉的角色和生活。时间是一种很难分割的东西,如同流水淌淌而过。人生如此短暂,没有这些仪式的提醒,我们又怎么会意识到生命各个阶段的意义呢?

打包行李,匆匆告别了待了四年的地方,在实验室附近租了房子,开始过上一个人的生活。大概有小半年的时间每天独来独往,极少交际。很享受这段独处的日子,每天有很多时间思考,也是这个时候开始学会了去听内心的声音,直面自己。其实去捕捉自己内心的念头,分析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件很有趣的事,因为大部分时候我们的行为都是在无意识下习惯性完成的,这样的思考能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也算是自己在那段时间的一个收获。

研究生的生活单调但是充实,时常提醒自己要珍惜现在没有琐事打扰,可以专注学习的机会,以后再也不会有了。

记住该记住的,深呼一口气,继续向前走就是了。